完美体育app在线登录2023年12月10日,“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亮相上海博物馆。达·芬奇笔下的《头发飘逸的女子》与明代画家唐寅的《秋风执扇图》,通过中轴线环绕排列,利用古罗马拱券和中国园林花窗相结合的方式,使空间内外打通,让两位15世纪的画坛名家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上博的一次全新尝试。

  高清低反玻璃的应用,更是让走出展厅的参观者赞不绝口。这种“极度舒适”的背后,离不开陈列设计师的凝心聚力。“每一个展览的橱窗都是为作品量身定制的”,在上海博物馆工作近三十年、每天都与文物打交道的陈列设计部副主任袁启明这样说道。

  袁启明自1996年开始在上博工作,“每天都能和文物打交道,是一件非常特殊和有意义事情”。凭着对文物的热爱,室内设计专业出身的袁启明选择到博物馆工作,并为之坚守了近三十年。每一件文物都有独特的故事和价值,而陈列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故事和价值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它们。

  袁启明刚来上博时,正值人民广场馆建馆之初,他参与了印章、玉器展厅的设计工作。像这种常设展厅的布展需要从基础工作入手,考虑每个展厅、每个展柜的内容分配,以及印章、玉器的摆放位置和形式。

  陈列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美感的追求,才能将文物之美通过展览更好地呈现出来。袁启明讲了个小故事,当年为了找到印章、玉器在展柜中合适的陈列间距,他们用了一种“土办法”,用1:1折纸以及剪纸模仿展品以及支架摆放在桌上,通过不断调整距离来找到舒服的视觉感受。

  其实,随着近些年来科技不断发展,陈列设计中的科技应用也越来越多。但袁启明却始终对此保持克制,不仅仅执著于科技在展览陈列中的应用。这是上博陈列设计的一个传承。

  袁启明说,与常见的商业性、会展性的展览形式不同,陈列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小众的展示形式,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又属于小众中的小众,承载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因其与文物直接关联,专业性和制作理念尤为重要。

  每一个展览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设计之初,要先梳理展览内容,了解所涉文物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等背景和属性,从中提炼与之相关设计元素。同时,还需要对展览文物大纲进行归类,与策展人沟通确定不同文物的展示要求,比如展柜位置、是否可以分开或者合并展示等。

  接下来,设计师会对文物进行简单描绘,设计摆放的柜子大小,据此制作空间流线图。整个设计过程中还会考虑灯光、文物支架等因素。因此,必须全方位了解文物,最好能够看到真实文物,根据文物的特点,才能设计展示和摆放方式。

  一切妥当之后,进入施工和布展过程,其间还会出现现场制作与设计图纸不一致的情况,设计师需要跟踪并解决这些问题。亲自动手将文物按照要求摆放好,并进行照明设计,以使文物更加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相较于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留给陈列设计师的时间就比较紧张,尤其是国外展品的临展。这些文物不可能提前运输到国内,设计师往往只能通过对方提供的照片等信息作出大体判断,一般要在两周内完成布展,挑战性可见一斑。

  走进上海博物馆的书画展厅,犹如进入一个“暗环境”。但走近画作观看时,灯光又会逐渐变亮。通过感应器,灯光亮度可以根据观众与展品的距离自动调节,以保护这类脆弱的有机质文物。

  说到这,袁启明难掩兴奋:“上海博物馆的灯光设计可谓世界首创,我们是从感应门上得到的启发。”传统的照明方式会对文物产生影响,陈列设计必须要与文物保护相结合,这是袁启明数十年来感触最深和坚守提倡的理念。如何运用灯光,在明与暗之间实现自然过渡,既可以让参观者在步入展厅时避免视觉不适,又能够很好地实现文物保护,这也是袁启明的研究方向之一。

  灯光是营造展览环境氛围的重要手段,但在袁启明看来,艺术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目的是要突出每一件文物,同时要尽可能地弱化整个展厅的环境存在。既要有环境烘托,又不能让其喧宾夺主,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并不容易。

  上世纪十年代,上博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展示方式。其独特的艺术气息,常见于细微之处。袁启明介绍说,从大门把手上的龙纹,到楼梯扶手的龙头,都是上博老馆长马承源先生从青铜器中获取灵感设计而成的。

  上博人始终秉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书画展厅,云纹设计不仅具有装饰性,也寓意祥瑞和吉祥。它们以流畅的线条和细腻的纹理,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

  民族服饰展厅中,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饰品和图案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上博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

  明清家具馆的回廊花窗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精细的工艺,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魅力的同时,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使得整个展厅兼具现代和时尚风格。

  2023年9月4日起,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部分展厅已经闭馆。谈到上博新馆,袁启明说,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计划2024年2月开放部分展厅试运行,包括青铜展厅、三星堆特展将会是首批试开放的展览。

  四年前,袁启明开始参与新馆的设计布局工作,上博通过全球招标,选中国内5家展陈设计公司,上博陈列设计部则对整体空间效果进行把控。与老馆相比,新馆的层高大幅提升,一层层高7至8米,二层以上的层高为4至5米。这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还能为参观者带来更宽敞和舒适的空间感受。

  目前,新馆一些展厅已经基本完成装修。同时,袁启明和同事们正在进行文物的支架设计和制作工作。即将开放的上博新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虽然从事陈列设计工作近三十年,但袁启明说还没有出现过对某一场展览很满意的情况。相反,每个展览都会或多或少有一点小遗憾。比如,2023年上半年在上博举办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数十幅画作中有一两幅特大画作,高度达到3.2米,而展馆层高为3.5米,这就带来了灯光照明难题,一度让袁启明很是头疼。

  袁启明坦言,有时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陈列设计很难达到完美,只能尽量寻找平衡。但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忘掉博物馆环境、完全沉浸于文物,达到一种于“宁静”中感受“辉煌”的境界,是他在陈列设计中一贯的追求。

  工作之余,袁启明偶尔也会去逛一下高奢店。观察奢侈品的陈列方式,思考它们是否与小器物文物展示有异曲同工之处。袁启明喜好油画、国画和书法,对历史文学也情有独钟,从中汲取设计灵感。

  袁启明说,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追赶时间,总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害怕错过一些东西。《论语》有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而这正是袁启明的座右铭。